今年學校安排我擔任廣中PGA國際班的化學學科教學工作。PGA國際班簡單地說就是以美國課程標準為主要標準的高中教學摸試。PGA國際班學生畢業(yè)后能順利進入美、英、澳等國的知名大學就讀。PGA國際班的教學工作對我來說是一個新的崗位領域,我深感責任重大。但我想,只要遵循教育規(guī)律,傾盡愛心,倍加努力,就一定能適應這項工作,干好這份工作。
一、用關愛、尊重構建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為實現(xiàn)教學目標打下良好的基礎
心中要有愛,教育才有情。愛是打開學生心靈的鑰匙。熱愛學生要真心實意,要發(fā)自內心。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明確我們的職責之所在,是服務于學生,是為社會培養(yǎng)人才。有了建立在愛的基礎上的溝通、理解、尊重,才能構建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形成有效的師生互動。只有教師真心熱愛學生,才能多角度全方位地去了解和研究學生;才能更多地發(fā)現(xiàn)學生的特長,看到學生的閃光點;才能用多元的評價標準去評價學生;才能培養(yǎng)出個性鮮明、特長突出的人才。
在這個班入學之前,我與部分學生和家長進行過交流和溝通,在后來的教育教學中我對每個學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這些學生天真活潑,陽光上進。盡管他們家庭條件較好,但他們身上并沒有多少不良習慣,沒有自高自大、相互攀比的行為。學生和家長在眾多的選擇中選擇了廣中,選擇了廣中的PGA國際班,是選擇了一種新理念、新目標和新希望。這是對廣元中學的一份信任,更是給了我們一份責任。因此,我感到沒有理由不用父母般的情懷去對待這些學生,他們就是自己的孩子,我沒有理由不用熱情和責任去關懷教育他們;沒有理由不去鉆研教材改變教育策略,探索適合他們的教學方法。
師生心靈的互動,要通過活動來實現(xiàn)。PGA國際班學生,對未來的留學生活充滿了很多好奇和向往。課余,我常常和同學們交流。有一個學生說他想將來去美國學經濟,我就給他介紹美國的經濟情況及相關專業(yè),鼓勵他進行職業(yè)規(guī)劃。他興趣盎然,感到很有信心,堅定了專業(yè)志向。其他同學也紛紛談起了自己的興趣志向:有想學法律的、有想學建筑的、有想學藝術的……有了目標,他們有了更高漲的學習熱情。我也常常與他們交流校外活動的情況,傾聽他們野游、看望智障兒童后等活動的感受。在他們的班級活動中,給他們出謀劃策,給他們鼓勁加油,添柴加火。參與其中,分享喜樂:校內運動會上,他們取得了很好成績,籃球進入四強,啦啦操奪人眼球。我專門指派學生對每一次活動進行錄像,留下影像資料,并在電子屏上放映,與他們一起重溫經歷?吹絼倮膱鼍,再次感受成功的喜悅,增強集體榮譽感。共同關注新聞,關注時事,吸收社會正能量。我在課余時間給學生放影2013年全國10大孝心少年頒獎晚會。那些震撼人心的人物和故事,使學生深受感動,很多學生流下了熱淚,心靈得到一次次凈化。他們表示一定好好學習,成才后一定好好孝敬父母,一定要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一次活動是學生的一次體驗,是師生情感和心靈的一次次碰撞。用愛心去對待學生,無疑播下了愛的種子。傾注情感關懷學生,尊重學生 ,構建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用愛心和真誠獲取學生的信任和尊重,為實現(xiàn)教學目標打好良好的基礎。
二、探究性學習是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的良方
我們常常習慣于將知識結論直接傳授給學生,而忽視學生了解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輕視學生自己去探討和獲得知識的體驗。課堂主要是教師的表演,學生被動接受,淪為學習機器;學習的知識變?yōu)樯驳墓噍敚瑢W生就是記住了答案也感受不到探究的樂趣和戰(zhàn)勝困難的快樂,總是感到學習很苦很枯燥,激發(fā)不起興趣。因此,我在任教PGA國際班化學教學時,采用探究式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如初高中化學銜接課的教學。我認為,這部分內容既不是初中課程簡單重復,也不是初中課程簡單加深,而是初高中學習方法和思維平穩(wěn)過渡,更重要的是要實現(xiàn)初中到高中學生心理的平衡轉化。對學生的學習和思維方法的啟迪和引導當是要點。當講到酸、堿這一課時,我提問:當我們胃酸過多時怎么調節(jié)?有同學回答吃小蘇打,有同學回答吃氫氧化鋁。這兩個答案都是書上的,不用動多少腦筋。我繼續(xù)追問還有沒有不同答案,有同學回答是吃皮蛋。我當場肯定非常好,皮蛋含堿,酸堿中和,全班掌聲。我繼續(xù)追問不同答案,又有同學回答說吃堿饃頭,又有一同學說吃灰,引得全班哄堂大笑。該同學解釋到初中教師講過灰可以改善酸性土壤,我點評這符合酸堿中和的原理。并啟發(fā)學生據(jù)此可否用于食品加工呢?另一個同學急忙說可以可以,我婆婆就是用谷草灰做米豆腐的。我當場給了這個同學充分的肯定:聯(lián)系生活很好,這米豆腐可是我們廣元常食用的綠色食品,這樣做的米豆腐既可中和胃酸,又可以補鉀,而且特別好吃;卮鸪曰业耐瑢W舉起雙手,做著勝利的姿勢,叫著:嘿!高興地跳了起來。全班同學也興趣大增。這個過程結合了學生的生活經歷,使他們感到化學知識就在自己身邊。我引導他們用科學觀點解釋身邊的現(xiàn)象,他們體會到了發(fā)現(xiàn)的快樂,對化學課有了更大的興趣。
在講到蛋白質耐酸堿的實驗時,需要用頭發(fā)(頭發(fā)主要成分是蛋白質)來做耐酸堿的實驗。這些材料可由實驗室來準備。但為了讓學生參與整個實驗過程,我布置每個組去自己找頭發(fā)。為了讓他們重視,臨做前的一天我又給每個組長發(fā)了短信。這節(jié)課就要上課了,一個同學才匆匆趕到。我問他為什么才到,他說是為了找到男生頭發(fā)和女生頭發(fā),等了好久才有一個女性來理發(fā),我要看哪個耐酸堿更性強。我說“好”,這一點我沒有想到,我布置了找頭發(fā),并沒要求找不同性別的頭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想法出乎我的意料,學生的主動積極令人感到驚喜。這充分說明只要我們的教學策略和方法適合我們的教育對象,就能激發(fā)他們的學習激情,收到較好的效果。
在進行高三PGA國際班的《化學與生活》這個模塊的教學時,講到了人類必須的營養(yǎng)物質這一課。在講課過程中,我提出了問題:鄭和下西洋時,維生素和纖生素是如何解決的?同學們紛紛回答到:吃海鮮、吃海帶等等。思考之后,有同學回答吃橘子,吃香蕉(船上儲藏困難)等等。對于這些回答,我未置可否,而是繼續(xù)啟發(fā)到:以風帆為動力的長時間航海,要考慮食品的儲存、船舶的運力等因素。請同學們課后思考、查閱資料,下節(jié)課分組討論這個問題。課后同學們認真地查閱了很多資料,經各組討論后,紛紛否定了自己上節(jié)課的答案。一位回答到:我在網上查到了,經專家考證是通過發(fā)豆芽解決的。我當堂肯定:干豆類體積小,可以長時間的儲運;船上能滿足發(fā)豆芽的條件,豆芽的維生素和纖生素很豐富。我繼續(xù)引導激勵同學們:那么,現(xiàn)代科學技術發(fā)展到今天,我們有沒有比祖先更好的方法呢?這問題課后同學們還可以繼續(xù)研究!@些提問題表面看與本堂課關系不大,但同學們在探討和研究的過程中,掌握了很多有關食品的維生素和纖生素含量的知識,了解了維生素纖生素對人體健康的作用。這些問題的探討,對完成教學目標,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時提升了學生進行不同學科知識之間的遷移滲透能力,提升了學生綜合運用各科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深深地體會到,符合現(xiàn)代教育的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要求教師根據(jù)學科課程標準,結合教學的實際,采取靈活多樣地教學策略。只要我們改變教學觀,不斷學習,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多樣的教學情境,學生自主性、探究性學習方式,就會自然形成。
三、成功教育是樹立學生信心的重要途徑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沒有成功感,教師的因素相當重要。在教學中,我們常常脫離學生知識實際,教師講得高深玄妙,自得其樂,而學生卻難明究理,深感挫敗,難以享受成功的快樂。長此以往,就會讓學生喪失學習的信心。我們提出的教學目標,要讓學生通過努力能夠實現(xiàn),學生就會獲得成功,學生就會有成就感,越學越有信心和激情。因此,在教學中我根據(jù)課程標準,在導學案設計上分梯度編寫內容;在問題的設置上,根據(jù)學生的不同層次,由易到難的設置。讓每位學生通過努力都能夠完成自己的目標,獲得成功,感受到成功的快樂。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我實行分組學習的方式,借助集體的力量,取長補短,激發(fā)學習熱情。我將問題分散到不同的小組,由小組學習研究給出答案。其余各組討論評判,教師適時引導、評判。同時,小組相互競賽,培養(yǎng)集體榮譽感,培養(yǎng)競爭意識,使學生從中感到成功。對于課程難點,實行分散難點,分步突破,一堂課難以達到目標的,分兩節(jié)或幾節(jié)課完成。使堂堂有成功,課課有積累。對基礎較差的同學采用小步走,多步走的原則,成功實現(xiàn)課程目標。
總之,我們一定要克服片面追求只圖完成教育計劃的心理,把講完試卷或課文當目標,一定要注重學生實際獲得的知識,一定要講求效性。我們的教學一定要使我們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時時感到自己有所進步,自己能夠學好,感到自己很能干,很成功,這樣才能樹立學生的信心。
在PGA國際班一學期的教學中,我深深地感到教師要有平常心,有愛心,有責任心。教學是一門藝術,沒有一成不變的教學方式能適應不斷發(fā)展的教育和千姿百態(tài)的學生。教師要研究教育教學中出現(xiàn)的新問題,重視教育教學經驗的積累。教師當用春風化雨般的細膩和情懷真誠地愛護學生,尊重學生。教育是點點滴滴,是一句肯定的話語,一個支持的手勢,一抹肯定的微笑,一個贊許的眼神。教學是一次次的課堂,一次次的探討講解。我們的每一次認真盡責,我們的一分辛勤付出,都將會贏得學生和家長的尊重和信任,得到學生和家長對我們工作的配合和支持。我們要不斷學習,不斷探索,不斷提升自己,以適應新的教育形勢。(化學組 梁開斌)